維生素C缺乏病的癥狀是什么?維生素C缺乏病怎么治療?

維生素C缺乏病的癥狀是什么?維生素C缺乏病怎么治療?

維生素C缺乏病

  壞血病(scurvy)是由于長期缺乏維生素C(ascorbicacid,抗壞血酸)所引起的周身性疾病,現時一般少見,但在缺少青菜、水果的北方牧區,或城、鄉對人工喂養兒忽視輔食補充,特別在農村邊遠地區,仍因喂養不當而致發病。自1970年Pauling發表感冒與維生素C的關系以來,有關維生素C在體內的功能及大劑量臨床應用等問題,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

目錄

1.維生素C缺乏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維生素C缺乏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維生素C缺乏病有哪些典型癥狀
4.維生素C缺乏病應該如何預防
5.維生素C缺乏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維生素C缺乏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維生素C缺乏病的常規方法

1.維生素C缺乏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1、攝入不足如孕母營養適當,小兒出生時有適宜的維生素C儲備,臍血血漿維生素C含量比母血漿高2~4倍,故3個月以下嬰兒發病較少,但如孕母飲食缺乏維生素C,新生兒也可患壞血病,正常人乳含維生素C約40~70mg/L(4~7mg/dl),可滿足一般嬰兒的需要,人乳中維生素C含量與乳母攝食維生素C多少成正比例,如乳母飲食缺維生素C,其乳兒可患壞血病,新鮮獸乳所含維生素C比人乳少,牛乳中含量一般只有人乳的1/4,經儲存,消毒滅菌及稀釋等手續后,所存無幾,因此,用牛乳,羊乳或未強化乳粉,奶糕,面糊等喂養的嬰兒,如不按時補充維生素C,水果或蔬菜,極易發生壞血病,年長兒發生壞血病是因飲食中缺乏新鮮蔬菜,水果所致。

  2、需要增加新陳代謝率增高時,維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生長活躍時,體內組織的維生素C含量銳減,早產兒生長發育較快,維生素C的需要量相對較正常嬰兒為大,應予較多補充,熱性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如腹瀉,痢疾,肺炎,結核等病時,維生素C需要量都增加,如患病時間較長,且未增加維生素C攝入,易并發輕重不等的壞血病。

  3、其他因素如長期攝入大量維生素C,其分解代謝及腎臟排泄增加以降低血漿維生素C濃度,如突停用大量維生素C,可發生壞血病,孕期長期應用大量維生素C,新生兒即使生后每日攝入常規量的維生素C,仍可能患壞血病。

  維生素C對人體形成正常膠原組織(collagen)是必需的,人體內不能合成維生素C,需從飲食中攝取,維生素C廣泛存在于水果及蔬菜中,水果以枸櫞酸類,葡萄類,莓類等含量豐富,蔬菜則以綠葉菜,出芽的菜或豆,塊莖類,薯類含量較多,人腎上腺及眼晶體中含維生素C量特別高,維生素C極易溶于水,有很強的還原性,遇以下幾種情況易遭破壞:

  1、堿性環境;

  2、微量銅;

  3、蔬菜被剁,切,擠壓,撕損后釋放抗壞血酸氧化酶;

  4、加熱煮沸時間過長;

  5、制就的備食菜肴放置過久。

  維生素C的結構類似單糖,普遍認為是膠原生物合成必需的脯氨酸羥化酶(prolylhydroxylase)和賴氨酸羥化酶(Lysylhydroxylase)的重要輔助因子,并可加強多種羥化酶及氧化酶的活性,由于其氧化——還原能力的可逆性,在微粒體電子轉運中它很活躍,對防止膠原解聚和維持基質的完整性,都起到重要作用,在體內能使葉酸轉變為四氫葉酸,而促進紅細胞的成熟;將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利于腸道對鐵的吸收及血紅蛋白的合成與形成鐵蛋白貯于肝內,還能促進某些腎上腺及垂體激素,免疫球蛋白及神經遞質的合成。

  有些芳香族氨基酸代謝需維生素C參與,故患壞血病時可有酪氨酸尿;新生兒期尤以低體重兒常見一過性血酪氨酸過高;早產兒如用高蛋白乳液喂養,尿內常排出多量酪氨酸和苯丙氨酸,這幾種情況皆可用維生素C矯正。

  維生素C缺乏可導致膠原纖維形成障礙,細胞間結合質減少,牙質及骨樣組織形成停滯,毛細血管出血,創傷愈合延遲,葉酸和鐵代謝障礙而引起貧血等一系列病變。

  二、發病機制

  維生素C與膠原蛋白合成關系密切,維生素C缺乏時,由于膠原蛋白合成障礙,從而導致創口,潰瘍不易愈合,骨骼,牙齒等易于折斷,脫落;毛細血管脆性增加,而引起皮膚,黏膜,肌肉出血等維生素C缺乏病癥狀。

  由于維生素C與膠原蛋白合成關系密切,所以,由維生素C缺乏所引起的維生素C缺乏病的其病理變化主要在細胞間的結締組織,尤其是在膠原蛋白中,諸如正在生長的骨,齒和血管等,骨中的病變主要是生長緩慢,軟骨基質不能正常鈣化,在軟骨,骨干聯結處的骨內可見出血,軟骨基質的骨小梁斷裂,有時可見脫位,分離或骨骺嵌入,骨膜下出血,成人少見,但在嬰兒維生素C缺乏病中常見,由于骨膜黏附的疏松導致毛細血管出血,出血又可使大片骨膜游離,此種骨膜下出血最常見于股骨下端,肱骨上端,脛骨兩端和中間肋骨及肋軟骨交界處,皮膚毛細血管變脆,以致出現淤點,淤斑和血腫,由于齒齦內出血可導致齒齦腫脹,組織脆弱甚至壞疽,由于牙槽骨吸收,可出現牙齒松動;兒童的牙齒發育異常,基質形成極少,且呈海綿樣牙質。

  主要病變是由于膠原的缺乏引起出血和骨骼的變化,維生素C缺乏時,膠原的主要成分羥基脯胺酸(hydroxyproline)和軟骨素硫酸鹽(chondroitinsulfate)減少,使膠原纖維形成發生障礙,其結果可出現下列病變:

  1、由于結締組織形成發生障礙,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間缺乏結合質,以致毛細血管脆性及管壁滲透性增加,可在皮膚,粘膜,骨膜下,關節腔及肌肉內出血。

  2、骨骼病變:多在肋骨軟骨連接部位及長骨端,尤期在腕,膝和踝關節附近,由于基質的形成受到影響,成骨細胞不能再形成正常細胞間的骨樣組織,軟骨內骨化發生障礙,但軟骨基質內鈣質沉著繼續進行,特征是干骺端臨時鈣化帶鈣質堆積,形成臨時鈣化帶致密增厚,成骨作用被抑制,不能形成骨組織,已形成的骨小梁變脆易折,干骺端骨質脆弱,常導致骨折和骨骺分離,原有的皮質骨和松質骨由于內吸收而出現一般性骨萎縮,骨外膜變松,由于出血傾向常可見骨膜下出血。

  3、牙齒病變:牙齦充血與水腫,或齒質細胞層退化,因膠原缺乏而牙齒松動,牙齦的病變開始是牙齦乳頭增生及肉芽組織生長,后逐漸壞死,此病變常見于已出牙的小兒,病情嚴重者可有骨骼肌退行性變,心臟肥大,骨髓抑制及腎上腺萎縮。

2.維生素C缺乏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維生素C缺乏病可以并發哪些疾病:骨質疏松,維生素缺乏,膠原蛋白合成障礙,以致骨有機質形成不良而導致骨質疏松,在兒童常表現出一種突出的特征,即長骨端呈桿狀畸形,關節活動時疼痛,患兒常使膝關節保持屈曲位,肋骨及肋軟骨交界處明顯突出呈串珠狀,其角度比維生素D缺乏病(佝僂病)串珠稍尖;在凸起的內側可捫及凹陷,本病可與佝僂病,營養不良同時存在,并發佝僂病時,在X線片上就會出現這兩種病的不同表現,以致混淆不清,壞血病患兒抵抗力降低,常并發感染如中耳炎,癤病,肺炎等。

3.維生素C缺乏病有哪些典型癥狀

  典型的壞血病具有明顯的癥狀,診斷較易,隱性與早期壞血病因缺乏特異性癥狀診斷較難,應結合喂養史及其他檢查,作綜合分析。

  一、喂養史和臨床癥狀

  人工喂養嬰兒未添加含維生素C的輔食,或乳母飲食缺乏新鮮蔬菜或水果,或乳母習慣只吃腌菜等,壞血病的好發年齡(3~18個月),結合前述某些非特異性癥狀和喂養史,可提供早期壞血病診斷的線索,如本病已發展到一定階段或晚期,可根據肢體腫痛,蛙形腿,牙齦及粘膜下出血等癥狀診斷。

  二、維生素C缺乏病

  維生素C缺乏病的發生和發展常有一個過程,首先是組織中的維生素C儲備減少,進一步發展是生化缺乏,功能障礙,再進一步的發展是解剖學變化,乃至死亡,其主要的臨床表現如下。

  1、前驅癥狀:患者發病之前,多有體重減輕,四肢無力,衰弱,肌肉及關節等疼痛癥狀,成人及嬰兒維生素C缺乏病的臨床表現有些不同,成人患者除上述癥狀外,早期即有齒齦松腫,間或有感染發炎,嬰兒則有不安,四肢動痛,肋軟骨接頭處擴大,四肢長骨端腫脹(尤以股骨下端為甚,但不向前伸至關節)以及有出血傾向等,此外,出血,尤其皮膚大片出血,成人較嬰兒多見;而嬰兒骨骺周圍出血,成人則不易見到,毛囊周圍充血,成人較為多見,但不見于嬰兒患者,至于骨膜下出血,皮膚溢血及齒齦出血等,成人及嬰兒均可發生,嬰兒發病多在6月~1周歲,其他時間也可發生;成人多在膳食中長期缺乏維生素C時發生。

  2、出血:維生素C缺乏病患者可有全身點狀出血,起初局限于毛囊周圍及齒齦等處,進一步發展可有皮下組織,肌肉,關節,腱鞘等處出血,甚至血腫或淤斑,小兒淤斑多見于下肢,以膝部為最多,內臟,黏膜也有出血,如鼻出血,血尿,便血及月經過多等;嚴重時偶有心包,胸腔,腹腔,腹膜后及顱內出血,小兒常見下肢腫脹,疼痛,患肢常保持一定位置,即兩腿外展,小腿內彎,呈假性癱瘓狀,此乃主要因骨膜下出血所致。

  毛囊周圍出血是維生素C缺乏病最特殊和最早的臨床體征之一,通常出現在高度角化的毛囊,特別是臂部和股部的伸側及腹部,常見毛發變脆,卷曲和陷入毛囊內,繼毛囊周圍出血之后,可有毛囊腫脹與肥厚,即毛囊周圍炎。

  患者可有貧血,貧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皮膚,深部組織出血;也可能是由于飲食中葉酸攝入不足所致,許多食物中既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又含有豐富的葉酸,兩種缺乏可同時存在。

  3、齒齦炎:齒齦可見出血,松腫,尤以齒齦尖端最為顯著,稍加按壓即可出血,并有潰瘍及繼發感染,重者潰瘍進展甚速,短期內牙齒即因齒齦及齒槽壞死而脫落,慢性者齒齦萎縮,齒齦浮露,最后可使牙齒松動,脫落。

  齒齦出血是維生素C缺乏病的主要病癥,在嬰兒,常于齒齦上發生小血袋,且易掩蓋初崩之乳牙,此種血袋如稍加壓力,即可破裂,有時可引起大量流血,但無生命危險,成人維生素C缺乏病常伴有慢性齒齦損害,即齒齦炎,齒齦炎與細菌感染有關,但只有當維生素C缺乏,齒齦組織抵抗力降低時才會發生。

4.維生素C缺乏病應該如何預防

  維生素C缺乏病應該如何預防:

  母乳維生素C含量高,是強調人乳喂養的理由之一,孕婦和乳母的飲食應包括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等,或維生素C片溶于水加糖口服,其維生素C的需要量約為每日80~100mg或更多,可以保證胎兒和乳兒獲得足夠的抗壞血酸,諸福棠(1936)曾做過實驗,只要每日攝入大白菜和白蘿卜各0.5kg,母乳所含維生素C的濃度即能高達60mg/L(6mg/dl)。

  新生兒生后2~4周即應補充含維生素C多而且能被新生兒消化的飲食,如鮮桔擠出之汁,番茄汁,白菜湯,蘿卜汁等,4~5月時開始喂菜泥,人工喂養的嬰兒每天都應補充適量維生素C,正常嬰兒維生素C每日供給量為30mg,幼兒為30~35mg,年長兒為40~60mg,早產兒則應每日給100mg為中國營養學會1988年所推薦,患病時維生素C消耗較多,應予以較大劑量。

  按以上療法處理,輕癥一般在1~2天內局部疼痛和觸痛減輕,食欲好轉,約4~5天后下肢即可活動,7~10天癥狀消失,體重漸增,約3周內局部壓痛全消,同時毛細血管脆性也恢復正常,巨幼紅細胞貧血經維生素C及葉酸治療后網織紅細胞顯見增多,骨骼病變及骨膜下出血所致血腫的恢復需時較長,重者需經數月消失,即使骨骼病變很重也易恢復,不致發生畸形,但若不予治療,壞血病兒可并發營養不良,出血或感染而死亡。

  1、選擇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人類維生素C的主要來源是新鮮蔬菜和水果;動物性食物中僅肝,腎等含有少量,所以,膳食中應有足夠的新鮮蔬菜,特別是綠葉蔬菜,如能經常吃些水果,則更有助于預防維生素C的不足。

  2、改善烹調方法,減少維生素C損失維生素C極易溶于水;對氧很敏感,特別是有鐵,銅離子存在時更易被氧化破壞,對堿不穩定,但在酸性條件下則相當穩定,因此,在蔬菜烹調時要先洗后切,切好就炒,盡量縮短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間,炒菜不用銅器。

  高等植物中,就目前所知至少有5種酶系統能催化維生素C的氧化破壞,它們是維生素C氧化酶,過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細胞色素氧化酶和漆酶等,其中除過氧化物酶外,都屬于含銅金屬酶,這些氧化酶系統在蔬菜中含量較多,特別是黃瓜和白菜,所以在蔬菜儲運過程中,維生素C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但這些酶系較維生素C更不耐熱,因此,在蔬菜烹調過程中強調急火快炒,做湯時強調湯開下菜,就是為了迅速破壞這些酶系,以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

  另一方面,植物中所含的多酚類化合物對維生素C的氧化破壞又具有保護作用,如蘆丁,槲皮酮和有關的黃酮都具有此種作用,它們不僅能使食物中的維生素C穩定,而且能在腸道中,特別是在無胃酸或低胃酸腸道病人的腸道中發揮穩定維生素C的作用。

  3、利用野菜,野果及維生素制劑很多野菜,野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如苜蓿,馬齒莧,馬蘭頭,枸杞,野莧菜,芥菜等,維生素C含量可高于普通蔬菜的數倍至10倍;野果中的刺梨,石榴,酸柳,酸棗,獼猴桃和金櫻子等所含維生素C可比一般柑橘高50~100倍,是維生素C的良好來源,在新鮮蔬菜,水果供應困難的條件下可以選用,維生素C制劑中國已能大批生產,亦可適當利用。

5.維生素C缺乏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一、X線檢查

  二、實驗室檢查

  1、禁食后血漿的維生素C濃度>6mg/L(0.6mg/dl),可排除壞血病,但較低的濃度也不能證實壞血病的存在,臨床診斷往往與血漿維生素C的濃度并不平行,標本必須在收集后的48小時內測定,人體內維生素C主要是還原型,血漿中約有80%為還原型,20%為氧化型,血漿維生素C可以反映膳食維生素C攝取情況,據研究,血漿維生素C含量與維生素C攝取量呈直線相關,但有的報告指出,血漿維生素C降至0.1~0.3mg時,也不會出現臨床癥狀,故認為血漿維生素C只能反映維生素C攝入情況,而不能反映體內維生素C的儲存情況。

  據中國研究,空腹血漿維生素C含量評價標準(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可分為四級:0.8mg為充裕,1.4mg為飽和。

  2、通過草酸處理的血液經過離心沉淀出現的白細胞-血小板層(血塊黃層),測定其抗壞血酸濃度,是一較好證實維生素C缺乏的方法,其濃度正常值為280~300mg/L(28~30mg/dl),當其含量降到零值,雖無臨床癥狀,亦表明為隱性壞血病。

  3、另一較好的方法是耐受試驗,用抗壞血酸20mg/kg置于生理鹽水制成4%溶液,靜脈注射,如4小時后尿標本維生素C量>15mg/L(1.5mg/dl),可以排除壞血病。

  4、維生素C缺乏時,24小時尿所含維生素C減少(正常值為20~40mg),雖大量補充維生素C,亦不能使尿中維生素C的含量達到正常,因體內各組織都需要補充,余量可由尿排出,直到全身已達飽和,血液中含量增多之后,過剩的維生素C才由尿中排出,尿中維生素C含量因膳食攝取量及體內儲存情況而改變,亦可作為維生素C營養狀況評價指標。

  5、此外,非特異性氨基酸尿見于壞血病,但血氨基酸值仍屬正常,酪氨酸負荷試驗可見壞血病嬰兒排泄的代謝產物與未成熟兒所排泄者相類似,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在隱性壞血病可能為陰性,顯性壞血病則試驗為陽性,血清鈣,磷正常,堿性磷酸酶活力減退,數值下降,與活動佝僂病所見相反,晚期有明顯貧血,一般為小細胞性,當葉酸代謝受障礙時,可出現大細胞貧血。

  三、毛細血管脆性試驗

  1、壓迫法: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方法,用兩手拇指與食指在受試者的皮膚上用力夾緊1分鐘,然后仔細觀察受試者的皮下有無出血點,并計算出血點的數目。

  2、正壓法(量血壓法):按一般量血壓的方式,使水銀柱升高至6.7kPa(50mmHg)時或收縮壓與舒張壓的中值,維持此壓力約15min,然后以直徑60mm的橡皮圈印在受試者的肘窩部,記錄圈內出血點數,圈內出血點8個為不正常。

6.維生素C缺乏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一、維生素C缺乏病食療方

  1、蘿卜250克,豆腐2塊,豆油9克,蔥、胡椒粉、香菜各適量,放鍋內稍煮服食,常服。

  2、柿子椒250克,洗凈,用手掰成小塊,下鍋用抽炒至外皮稍皺時加人鹽、白糖適量和少許水,翻炒數下即可,常食。

  二、維生素C缺乏病吃哪些對身體好

  維生素C富含于新鮮的蔬菜水果之中,如蘋果、鮮棗、橘子、西紅柿、蘿卜汁、土豆、甘薯、草莓、菠蘿等蔬果中就富含維生素C。

7.西醫治療維生素C缺乏病的常規方法

  維生素C缺乏病西醫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維生素C缺乏病輕癥病人每天服維生素C200~300mg,重癥300~500mg,感染時劑量應增加,分3次在飯前或吃飯時服用。如患者不能口服或吸收不良時,可用肌內或靜脈注射,1次/d(嬰幼兒100~200mg,成人500~1000mg),癥狀明顯好轉時,減至50~100mg,3次/d,口服。此外,還要根據需要適當補充其他維生素,特別要注意補充同時缺乏的維生素D。合并巨幼紅細胞貧血者,維生素C治療量應加大,另給適量葉酸。

  2、對癥處理

  如保持口腔清潔,預防或治療繼發感染、止痛。有嚴重貧血者,可給予輸血,服鐵劑。重癥患者,如果有骨膜下巨大血腫或有骨折,不需手術治療,用維生素C治療后血腫可漸消失,骨折自能愈合,但有骨骼錯位者,恢復較慢,可經數年之久。骨骼病變明顯的患兒,應安靜少動,以防止骨折及骨骺脫位。有牙齦出血者應注意口腔清潔。有并發癥者應針對病因和癥狀予以適當的處理。